[孤寒大飯店]之三
望向了一個方向許久,過了很久之後,赫然發現,那個方向有一台壞掉的老電視機,多年來,已經習慣了朝向它,就算它壞了也無所謂,依然向著它,沒錢買新的也無所謂了,電視開著也是發呆。
想聽人聲,只好開收音機或電視節目了。
檢視了一下平常的興趣,有哪些是管用的呢?
初始想著,是否要趁年輕培養一些靜態活動?例如:繪畫或書法,就算腳不方便,還可以抒發,但想了想,眼睛不方便兼手抖,也就算了;唱歌也有困難,聲帶和喉嚨周遭的肌肉因為太少說話也隨著身體老化而退化了,聲音連自己都覺得難聽。
傳訊息,要不是語音,就是貼圖,觸碰鍵盤太難操作了。
我渴望看得見人。
我開始希望有人可以來探望我。
或許壯年時,開課教一些學生?老的時候,總有學生登門拜訪,幻想著要怎麼樣當一個好老師的時候,想著學生來探望我,但家裡好亂,也沒力氣收拾,流理台是一週以上未洗的餐具。
而自己也數日沒有洗澡了,對一個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來說,既然沒出門,也少移動,自己也沒流汗和戶外的灰塵,洗澡實在是不太必要的行為,家中也沒有熱水,吹頭髮好麻煩,太常洗澡也會衍生多出來待洗的衣服,所以擦拭身體也就是了。
就連社工要來訪視,也得提前一兩日先約好,讓我有時間略做整理,但約好是哪一天之後,整天都有空,整天在家,哪裡都去不了,不過,我也會常常忘記約定的時間,也忘了整理。
連續回絕幾個想來探望我的親友,擔心聊了一段時間之後,起身如廁可能就得花上半小時,覺得既失禮又羞饋,然後,我不需要憐憫,我不需要帶有憐憫的陪伴。
憐憫,只會加深羞饋感。
在我自己想像中的人設,是不結婚的我。
倘若結婚也有可能離婚、或伴侶先逝世、或孩子在外地工作、或旅居在國外不也一樣嗎?
只剩下本能的反應,以及過去簡單而深刻的價值觀。
開始擔心年輕人不結婚變成獨居老人。
幾句話就直問有沒有對象?收入多少?有對象的話,快結婚吧!
接下來,結婚了就快點生小孩,有孩子夫妻感情就會穩定了,要記得存錢,記得買一間房子,像我啊!還好還有這間房子,獨居也還有個安身處,沒錢,我這會兒是露宿街頭。
別想離婚,忍忍吧,很快就老了。
老了有伴,生病還有人可以照顧。
至少還有人可以陪你一起去化療。
最後,就是一句很常聽見的。
「不然,你以後會很慘。」
《未完待續》
#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
#孤寒大飯店